刘强东全力推动京东自营,向第三方卖家伸手!
京东自营和第三方卖家的融合,还在继续。近日,京东宣布推出寻源采购平台,上游链接供应商货源,下游链接销售渠道,实现商机撮合、合规化管理。简单来说,往后京东的第三方卖家(POP商家),可以通过商家后台直接为京东自营供货。1、第三方卖家,也可以是京东自营供应商
具体操作也很简单,商家只需在京麦平台点击商机-自营供货-供货报价查看需求,有符合条件的商品即可进行报价。
报价被采纳后,会有京东的询价采购主动联系,进而签署自营合同条款等。
整个流程和供应商向京东自营供货类似,只不过供货方换成了平台上的其它商家。
此番调整过后,京东的平台生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:一方面,第三方卖家可以同时充当供应商的角色,增加了一条销售渠道;另一方面,原有的京东自营供应商,也能以第三方卖家的身份入驻平台,且不影响原有的供货业务。
对于京东而言,这显然是一次扩充自营商品池、丰富平台生态的重要调整。
今年以来,京东围绕商品供给已经进行过多次重大改革。比如“春晓计划”大力引进自然人、个体户、工厂等特色商家在京东开店,一季度新增商家数量同比增长超过了240%;
3月,刘强东在京东物流集团的经营管理会上强调,不再要求商家必须使用京东物流:“他们想用极兔或者通达系快递,就让他们用。”
至此,涌入京东的第三方商家们掌握了跟高度的物流自主权,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。
4月左右,京东零售采销体系又启动了单元组织变革,取消事业群这一层级,将事业群变更为事业部,原事业群下的统管诸多商品品类的各事业部,则将按照具体品类拆分为众多采销作战单元。
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,京东零售各采销作战单元拥有了经营决策、管理、人事任免等更大权利。同时各作战单元内也不再分自营和三方商家团队,而是全盘统筹该品类下的所有业务,推动自营和第三方商家进一步“平权”。
6月,京东零售组织架构再一次调整,原京东零售旗下五大事业部之一的生活服务事业部被取消,旗下业务则被打散。相当于将此前按照“品类”划分的事业部,改为按“场景”划分。
可以看到,京东的密集调整,所针对的其实正是京东自营的采销体系,及其与第三方卖家的流量分配问题。
而这两者,最终又指向京东零售今年最重要的两个命题:“丰富”和“低价”。
2、“采销分离”后,京东自营急需扩张
京东很早就意识到,自己只靠自营商品,无法成为一个“多快好省”的综合电商平台。在刘强东原先的设想里,京东自营负责做数码家电等京东更具竞争力的标品,第三方卖家则做服饰、日用品等非标准化品类。
刘强东曾在自传中提到:平台99%卖家卖的东西,京东自营都不卖。京东自营卖的正品行货,平台卖家是竞争不过的。
在这一大方向下,多年以来,京东自营一直与第三方卖家相安无事。
然而,随着京东自营逐渐占据平台的中心,采销拥有了绝对话语权,他们会利用流量坑位、营销工具等与供应商议价,换得供应商的货源、毛利、返点、账期和市场预算的倾斜。
而为了冲高GMV或者利润,很多时候采销会选择客单价或者毛利更高的商品上架。
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——阻碍了京东商品丰富度的提升,以及流量的市场化竞价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京东开放生态的建设。
因此,今年3月的京东零售表彰大会上,曾任京东零售CEO、时任京东集团CEO的徐雷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京东零售最大的问题:
“过去的三四年,我们一直在讨论‘采销分离’这个事情,但有2/3的人不同意,因为会动到他们的奶酪,但现在必须要变了,不变这家公司就完了。”
所谓的“采销分离”,即采购和销售分离,二者有各自独立的考核指标,互相监督。这也是后续京东零售一连串组织架构调整的源头之一。
这一改革的最终目的,是尽可能盘活商品盘和流量,让京东自营和第三方卖家“势均力敌”,刺激平台内的竞争氛围。
3、内部竞争加剧,一切为了消费者
基于采销分离变革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,第三方卖家给京东自营供货,究竟意味着什么?为了解答这个问题,可以拆解成两个方面思考:
其一,第三方商家为什么要给京东自营供货?
在实现流量平权以后,京东自营商品得到的曝光其实已经大不如从前。但无法否认的是,对于消费者而言,“京东自营”的标签依旧是一块值得信赖的金字招牌。
正如京麦商家中心给“寻源采购平台”树立的价值:“好的商品想找到销售渠道”。对于第三方卖家而言,即使平台给予的扶持再多,京东自营自带的“隐性流量”,也决定了其始终是京东最重要的销售渠道。
其二,京东自营为什么需要第三方商家供货?
京东追求的“多快好省”,做到了“快”(物流)和“好”(品质),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“多”(丰富)和“省”(低价)。
第三方商家的入驻确实可以很好地弥补短板,但也容易对服务质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。而通过第三方卖家给自营供货的形式,不仅可以弥补自营SKU短板,也能为更多的品类树立正品心智。
正如前不久的京东20周年活动上,京东集团现任CEO许冉所强调的:“确保价格打折,商品的品质不打折,我们的服务不打折。”
至此不难发现,京东如今的趋势,和刘强东早期的理念似乎背道而驰。
“平台99%卖家卖的东西,京东自营都不卖”,这句话如今已然被抛之脑后。京东更加在意的,是让自营和第三方商家品类产生重合,并通过流量平权的方式,刺激内部竞争。
至于这场竞争的最终获益者,自然还是享受着更低价格、更多品类,且品质相同、服务相同的消费者们。
页:
[1]